这一年,那些背影……
2020
在不平凡中勇敢向前
2020
我们用近4000条原创微博
329篇原创微信
记录下了这一年
也记录下了这一年的那些背影......
他们,年迈的背影
国庆假期,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岑洪桂和妹妹岑洪兰,来到纪念馆参观。
他们的家人在83年前罹难。83年后,90多岁的哥哥岑洪桂牵着妹妹的手,一起走。他们的身后,是有九口人的一大家子。
他们说,要让孩子们来纪念馆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。
她们是生活在海南的日军“慰安妇”制度受害幸存者。
今年上半年我们前往海南,看到阿婆们身体健康,性格开朗,笑面人生。
当我们回转身时,她们瘦小的身躯,令人难忘。
愿2021,再相见时,阿婆们依然康健如斯。
11月22日,93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再一次参加了“感恩·南京安全区”第五届国际和平徒步活动。已经不记得这是老人第多少次参加纪念馆的公益活动了。
老人喜欢说的一句话是:愿世界不再有战争,愿天下的母亲不再流泪。在感恩寄语墙上,葛老铿锵有力地写下“珍爱和平”四个字。
他们,安静的背影
清明节10时,防空警报在纪念馆上空响起。观众驻足在公祭广场,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。
“九·三”胜利日的清晨,一名90后的小号手,面向空无一人的胜利广场,吹奏了一曲《南京记忆》,号声久久回荡。
“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?”“1937年。”“这里相片上的人都是谁?”“都是那场暴行的受害者。”……6岁的小轩羽跟着爸爸从安徽来到纪念馆参观。进入《南京大屠杀史实展》展厅后,他接连问了爸爸好多问题,爸爸都耐心讲解。
爸爸说:“我当过兵,知道国泰民安来之不易。我带孩子来这里学习历史,希望他从小牢记民族的伤痛。”
10月7日,在参观了纪念馆建馆35周年回顾展后,南京市麒麟小学一年级小学生张诗杨想在留言簿上写点什么。可抓耳挠腮一番,他跟妈妈说,“我不会写字”。
于是,妈妈蹲下来,握住儿子的手,写下“努力学习,回报祖国”这8个字。
小诗杨出门前,特地要求戴上红领巾,他说:“来纪念馆参观,戴红领巾有一种仪式感。”
12月12日,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一天,纪念馆已经闭馆。
孩子们自发在纪念馆1号门栏杆外,向遇难同胞默哀。
还有他们,安静、有序。
这些身影就出现在每一天,出现在我们身边,让我们感受到,历史的记忆在延续、民族的坚韧在传承、珍爱和平的理念在传递……
他们,紫色的背影
今年免费预约参观上线,门口的引导、提示、服务,全靠着这些身穿紫马甲的紫金草学雷锋志愿者。无论在炎炎烈日下,还是在刺骨寒风里,他们始终饱含热情,服务观众,疫情期间,从不间断。
70后志愿者赵林是江苏省宁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员工。他把休息时间全都奉献给纪念馆志愿岗位,他说,腰间别着紫金草徽章,是荣誉和骄傲。
他们是纪念馆最年长的志愿者。
93岁的刘健芝和85岁的祁恩芝夫妇,从1994年南京首次公开集会悼念遇难者,就来到纪念馆拍摄记录,至今已整整27年。
8月15日,这对耄耋伉俪顶着40℃的高温,像年轻记者一样,在人群中捕捉镜头。
他们说:“几万张照片是我们留给纪念馆的礼物,只要身体允许,就一定坚持拍下去。”
他们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生,也是纪念馆紫金草志愿服务队“健康呵护志愿服务队”的一群志愿者。每隔半个月,他们都会在周末休息时间,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家里访视,为老人们检查身体。
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心脏科主任医师唐春平说: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人,呵护这些老人的健康,对我们历史的延续,是很好的帮助,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。”
还有他们,忙碌的背影
8月盛夏,湖南岳阳连日大雨,道路被淹。
走访慰问日军“慰安妇”制度受害幸存者的工作人员,正在涉水前往老人家。
8月8日早晨,南京大雨。
纪念馆工作人员撑着雨伞、穿着雨衣,让江东门的钟声风雨无阻,准时响起。
今年上半年,疫情席卷全国。
在“防疫+预约”的模式下,一线客服每隔15分钟用酒精对观众接触较多的区域消毒。周而复始,终日不歇。
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,顶在了预约与防疫的一线。
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,还有他们,城管、交管、消防、公安,以及建邺属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。谢谢你们。
国家公祭前夕,一名工人在纪念馆附近,为恽代英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描新。
山河无恙,国泰民安,英雄安息!
12月13日,国家公祭日。
背影中有缅怀,背影中有铭记,背影中有团结,背影中有自强!
12月14日,我们在办公区换上了新的国家公祭倒计时牌。
“第八次国家公祭倒计时365天”,宣告纪念馆已准备好迎接一次新的轮回。
最后,记录背影者的背影。
谢谢你们
为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所做的努力
2020即将过去
我们又要开启新一年的“盲盒”
但
迎战未知,从来无惧
审校 | 李 凌 赵伊汉
编辑 | 俞月花
签发 | 凌 曦